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约束与挑战,培养积极应对逆境的抗逆力,5月6日,我校学工处龚琴赟老师组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心理辅导课。课程以风筝为隐喻,通过科学探究、情境思辨和互动实践,引导学生理解约束与逆境对成长的积极意义,助力学生实现从“对抗”到“翱翔”的心态转变。
科学探秘:风筝飞行的智慧
课程伊始,龚老师通过播放风筝科普视频,带领学生探索风筝飞行的科学原理。围绕“风筝为何需要线的牵引”“逆风如何托举风筝攀升”等问题,学生们展开热烈讨论。龚老师巧妙类比,指出“线”如同家庭关爱与学校规则,“风”则象征考试压力等挑战,二者共同构成成长的动力。同学们恍然大悟:“原来没有约束的自由,反而可能失去方向!”
画出“人生风筝”:直面约束与挑战
在“课程任务”环节,学生们纷纷绘制自己的“人生风筝”并为它命名。随后,通过列举“最想挣脱的约束线”(如父母的唠叨、学业压力)和“害怕的逆风”(如人际矛盾),学生们在小组中分享真实感受。一名同学坦言:“我曾讨厌妈妈的催促,但今天发现,这条‘线’其实让我更自律。”龚老师适时引导大家思考:“若剪断所有线,风筝会怎样?”讨论中,学生逐渐领悟约束的保护作用。
逆风飞行:动态调节化解压力
课程通过对比“直面对抗强风断线”与“借风盘旋飞行”两个案例,启发学生反思应对压力的方式。在“修补风筝计划”行动环节,学生针对近期压力设计“借风指南”,如将“考试焦虑”转化为“细化复习计划”,将“朋友误会”转为“主动沟通练习”。龚老师强调:“抗逆力不是对抗,而是像风筝一样,学会在动态调节中借力成长。”
春风见证:从课堂到心灵的放飞
课程尾声,龚老师鼓励学生将烦恼写在风筝上放飞,让春风带走消极情绪,留下成长的智慧。尽管受限于场地,课程未能在户外开展,但学生们纷纷表示:“这堂课像一双手,帮我们握紧了那根曾想挣脱的‘线’。”
此次心理课是我校“挫折教育”活动的创新实践,通过具象化隐喻和沉浸式体验,帮助学生重构对约束与逆境的认知。未来,我校将持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,让每位学子在“线”的守护与“风”的考验中,飞向更广阔的天空。(文/龚琴赟 图/陈雨柔 审核/聂阳)